前言
近几年以来,于不同时期,接触过的应用商店也不算少,91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安卓市场、安智市场、还有小米、华为、魅族等硬核商店,都使用过。但不管是哪个时期,都始终保留着豌豆荚继续使用。当一件产品陪伴你度过漫长的岁月,历久弥新,自然而然就变得有情怀起来。从2011年开始,看着它从创新工场的明星项目,成为第三方移动应用商店巨头,再逐渐没落,2016年被阿里收购,与阿里应用分发整合,一路走来,确实有颇多感慨。 而本次想要写的内容,并非一篇结构严谨、内容“大而全”的深度体验报告,而是站在一个老用户的角度,对豌豆荚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一次“速描”。探讨一下,这些年来,是什么让我们记住和留住这款产品,而它的未来又将怎样。需求分析
2.1 市场需求分析
过去几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直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仍保持着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市场规模将超过75000亿人民币,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2.2 用户需求分析
对于应用商店而言,用户大致可以简单分为小白用户、普通用户、进阶用户这三种类型。

产品简介
3.1 产品定位
豌豆荚是国内知名的应用分发渠道之一,拥有国内最全面的应用库,提供应用搜索、安装、管理等基础功能,并致力于帮助和引导用户,去轻松发现好应用和好内容,打造精品化、个性化的内容分发平台。通过专业筛选、内容建设、个性化推荐等方式,让对的应用,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3.2 用户画像
与其他应用商店相比,豌豆荚更加注重内容建设与分发。且豌豆荚往往需要用户去自行下载安装,因此,小白用户较少,以主动性较高的进阶用户和普通用户为主。通过分析和参考其他研究报告,得到的豌豆荚的用户画像如下:- 相对年轻,以21~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且学历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对应用商店的满意度较高,使用率和活跃度也高于平均水平;
- 对应用商店的广告推荐和内容的认认可度较高,注重内容质量;


产品体验
4.1 产品功能结构图

4.2 主要功能体验
接下来的产品体验环节,并不打算用“操作教程”式的方法,去逐个演示每个功能细节。而是重点挑选能够体现出豌豆荚特色的功能和页面,谈谈豌豆荚为什么能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又依靠什么留住用户。 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将这款产品的亮点特性,归纳为三点:- 清爽的界面与操作体验;
- 情怀和调性的内容建设;
- 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属性;







竞品分析
5.1 竞品选取
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市场,BAT3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阿里系的豌豆荚,这里再分别挑选了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为各家代表进行竞品对比。
5.2 视觉与交互设计对比
下面从左到右,分别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的首页截图。可以发现,这三款应用商店,有明显的同质化现象,都是搜索栏 图片滚动广告 热点推荐 应用列表的展现方式。 个人认为,在视觉的排版、配色、操作手势等方面,虽然其它几家竞品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依然还是豌豆荚的设计更加清爽舒服。
5.3 应用库和开放性测试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测试,分别在这四款应用商店,去搜索其他几款应用商店,并附带两款稍微冷门的应用,测试并不全面,结果仅做参考。总体而言,日常用的主流软件,这几款应用商店都是有收录的。
5.4 内容与推荐
这几款应用商店,都会在应用详情页面出现“大家还会下载”、“类似应用”等推荐,下载更新时也会推荐相似应用,这些通用的推荐功能不再详述,下面主要看看几个竞品的内容建设成果。 应用宝的首页,会看到很多推荐应用的广告,点进去,看到的可能是跟这款应用的内容摘选、软文、评测,也有可能是近期活动介绍,甚至是直接生硬的广告宣传图。对于这些广告,应用宝还进行了标签分类,可以找到其他同类应用的广告。 这样的设计,好处是用户可以提前了解到应用的部分内容和特点,坏处就是,广告味太浓,而且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每次点击都感觉“有风险”,用户多看几次质量差的“硬广”,就可能失去兴趣。 另外,在热门游戏详情页面也有评测内容,在游戏栏目也要部分游戏的赛事报名和福利领取,这是腾讯在游戏运营方面的先天优势。




5.4 市场推广
参考易观千帆在2017年2月份统计的各大应用商店活跃情况,数据仅做参考,但依然可以初步判断,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的在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市场份额,相对豌豆荚来说已经是遥遥领先。
- 依仗强大的百度搜索为其导入流量,一路高歌猛进,很快便在移动应用分发领域中杀出一条血路。
- 收购了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等应用商店,产品、用户量和渠道资源,都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 冠名浙江卫视“奔跑吧2016跨年演唱会”,进行娱乐营销探索,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印象。
- 节日活动的福利、红包等推广手段。
- PC端用户基数大,很多安装过360安全卫士的用户,都自动捆绑安装上了360手机助手。
- 360主打“安全”概念,而应用生态的安全问题是很多用户所关心的,从概念上切中痛点。
- 最早探索“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的应用商店之一,并率先瞄准95后新一代年轻市场。
- 日常的红包、福利、抽奖等,且频次较高。
- 腾讯帐户体系的用户规模庞大,而且和360类似,有腾讯电脑管家、手机管家来帮助引流。
- 腾讯旗下的游戏产业足够发达,对于游戏的分发、运营活动的举办,对应用商店有反哺作用。
- 场景化和社交化的分发模式,借助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交平台—微信,提供“微下载”服务,拓展应用宝平台的分发场景。
- 同样也在进行日常福利、红包、娱乐营销等推广手段。
总结与思考
6.1 SWOT总结
优势(Strengths):- 产品的结构设计、视觉与操作,都有着良好的体验感受。
- 内容推荐的质量,广告转化效果,以及用户满意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 设计奖、评测等内容推荐方式,能够将优质、偏小众、处于长尾端的应用发掘出来,推荐给用户,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是避免同质化的有效措施。
- 营销和推广能力仍不够强大,与其他几大巨头相比,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 应用分发渠道还没有形成壁垒,与阿里应用分发体系还有待磨合。
- 可以借助阿里大数据资源与渠道上的优势,内容推荐也将更有保障。
- 从内容分发的角度来看,豌豆荚未来的发展并不只局限于安卓平台。
- 手机厂商自带应用商店发展迅速,且有着预装和系统权限的优势,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 如果Google Play商店回归国内市场,将有着很强的公信力和品牌号召力。
- 其他基于社群的细分领域渠道,如最美应用、哔哩哔哩等,在内容分发方面,将会越发凸显价值。
6.2 最后的思考
不管是面对各大硬核应用商店的冲击,还是面对第三方应用商店本身的同质化现象,想要留住用户,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内容分发,将是未来应用商店竞争关键的决胜点。而豌豆荚在内容推荐质量和品牌印象上,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因此对于豌豆荚的发展未来,还是报以乐观的心态。 目前豌豆荚的PC客户端,已经开始与PP助手融合,同时支持安卓和iOS手机,于是我想到了进军iOS平台的可能性,即以内容推荐、内容分发为切入点,将豌豆荚设计奖、评测等内容延伸到iOS平台。 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如果单单以豌豆荚一个产品来看,面对其他互联网巨头和硬核商店的激战,总有一种无力感。但现在的豌豆荚,也并不是“孤单一个”了,在加入阿里之后,可以说是在组团作战,有着阿里“生态矩阵 大数据”的加持,整个阿里应用分发体系,可以做到多元场景的全面覆盖,有着很好的渗透力。 最后,无论是从内容平台的用户的粘性、参与感,还是大数据推荐方面来看,豌豆荚都应该继续完善自己的帐号体系,并早日与阿里帐号体系打通,实现更好的资源互用。另外建议加强的收藏、分享、评论等互动体验,网易系产品在这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希望以内容作为突破点的豌豆荚也可以借鉴一下。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