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我们需要用到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心智模型。本文作者将围绕此进行六个方面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 心智是个啥?
- 心智模型是个啥?
- 心智模型和设计的关联
- 心智模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 产品的心智模型设计
- 来点案例
- 最后
一、心智是个啥?
心智是心理学的概念。简单来讲,它泛指我们对周遭一切人、事、物的所有的精神活动。拿双十一举例。我们双十一剁手前分析、判断商品的好坏,剁手时产生的剧烈情绪波动,剁手后脑海中不自觉飘过的种种念头,想象自己拿到商品的样子,推测快递什么时候发货等等,这些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叫心智。
二、心智模型是个啥?
我们先来看下对于心智模型不同的解释。 百度百科: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wikipedia:心智模型是用于解释个体为现实世界中之某事所运作的内在认知历程。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的解释:心智模型是存在于用户头脑中对一个产品应具有的概念和行为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源于用户以前使用类似产品沉淀下来的经验,或者是用户根据使用该产品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产品概念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是不是已经晕了? 没事,我们只需要搞清下面这两个基础概念——抽象和模型,心智模型就可以迅速理解了!1. 抽象是个啥?
抽象是具象的反面。简单说,就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把重要的特征抽取出来,把不重要的特征扔掉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 比如我们面前有一群动物,我们通过抽取毛茸茸的圆脑袋、“喵喵”的叫声、爱抓老鼠这些特征可以很快知道这种动物是猫咪,因为这些都属于猫咪的共性。
2. 模型是个啥?
模型就是我们对外在事物抽象后得出的东西。 比如我们在上面抽象出毛茸茸的圆脑袋、“喵喵”的叫声、爱抓老鼠的特征,就可以得到一个猫咪模型。以后我们再碰到拥有这些特征的动物,就会认为它是“猫咪”。
3. 心智模型
而心智模型,就是我们基于所有已知的、经历的事物,由大脑所创造出来的模型。大脑喜欢高效和安全,所以它总是喜欢建造一个又一个模型,在之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后不用思考当即给出反应。 心智模型本身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也就是你内心基于以往的经验经历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所提前写好的剧本。并且你坚信这个预测是正确的,它将指导你采取相应的行为。而行为后所获的反馈又可能反向补给给我们经验,心智模型再根据新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动态修正,如此循环往复。


三、心智模型和设计的关联
那心智模式和设计又有什么关联呢? 还是上面的例子,我们基于“尖锐物体是危险的”这种心智模型,设计中一般会尽量避免直角矩形。不论是按钮、图标、头像还是卡片,我们总是会为其边缘加入圆角让它们看起来更加亲和和安全。


四、心智模型是如何运作的?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Chris Argyris曾提过一个著名的理论——推论的阶梯,以此来描述心智模型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他将这个“梯子”由下至上分为7个阶段: 观察信息(Observations)、选择信息(Selected Data)、赋予意义(Meanings)、进行假设(Assumptions)、得出结论(Conclusions)、建立信念(Beliefs)和采取行动(Actions)。
- 观察信息:首先,我们通过感官去观察收集信息。我可以注意到界面中的这个对话框是我所能观察到的原始资料。
- 选择信息:从观察到的资料中挑选重要的信息。对话框中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这个被视觉强化过的红色色块。
- 赋予意义:诠释这些信息,并为挑选出的信息赋予意义。基于我以往沉淀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个可点击的按钮,并且可能象征危险。
- 进行假设:根据上一步的诠释进行假设。如果我点击了这个红色按钮,这个文件夹可能就会被删除。
- 得出结论:根据上一步的假设定下结论。为了完成删除的任务,点击红色按钮是我当前需要采取的行为。
- 采取行动:根据结论及信念进行行动。我去执行点击红色按钮这个行动。
五、产品的心智模型设计
alan cooper在《交互设计精髓》中曾提出三个模型:表现模型、实现模型和用户心智模型。并且提到设计者最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得将表现模型与用户的心智模型接近。这句话通常可以用另外一句我们经常熟知的话表示——符合用户预期。所谓的符合用户预期,其实就是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 接下来我先解释这三个模型。1. 啥叫实现模型?
实现模型是一款产品可以运行的背后的一套原理和方式,ok,你可以看作是开发者们编写的一行行代码或者是各个功能的规则等等,总之,用户不需要care这些东西。2. 啥叫表现模型?
表现模型就是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的视觉表现、交互链路等等,基于这些来建立的让用户和产品进行对话交流的模型。我们平日所实际接触到的产品,呈现的就是表现模型。 设计师所设计的表现模型越接近用户心智模型,那么用户就越觉得“可控“、“好用”、“满足需求”。反之,表现模型越远离心智模型,用户越觉得这款产品用起来像一坨狗屎。 所以,将表现模型不断得靠近心智模型是我们进行产品设计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在产品立项的初期必定需要先定位用户群体,研究目标用户的喜好、习惯、痛点、使用场景等等,这一步我们称之为用户画像。最后产出的用户画像模型即我们理想中最接近的用户心智模型. 当然,只是理想中。一旦上线后数据出现问题,我们还需要根据数据反馈或者用户反馈适时调整目前的表现模型,不断得动态调整完善。 而真正进阶的用户体验,在于表现模型对用户心智模型的反哺,即我们熟知的超出用户预期。 我们不仅仅满足了用户心智模型,还提前一步完成了用户没想到的、但是内心更期望的一次操作。这种超预期的惊喜感有助于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甚至愿意主动和别人去安利这款产品。业内很多体验优秀的产品基本都可以发现超出用户预期的影子。 比如我们主流的微信,在用户进行撤回操作时,并不仅仅满足了用户“撤回”这个需求。还提前预知了用户可能由于输错需要重新编辑的场景,额外提供了“重新编辑”的选项。这一点在钉钉中也有体现。
六、来点案例
比如说起现在火遍大江南北的短视频,不得不提到抖音和快手这两款产品。

七、最后
我们平日一直强调的人性化设计以及抢占用户心智,其实就是为了将产品的表现模型去接近、甚至反哺用户的心智模型。而这个过程又需要通过我们持续的调研分析,以及后续的数据、用户反馈进行弥补和完善。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但对设计师来说又如此意义非凡。 希望今日份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