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如今互联网内容的不断丰富,更多种类的圈层出现,那么品牌也要在不同类型的圈层中进行营销,那最终品牌如何突破圈层呢?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品牌必备圈层营销指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重新认识圈层
品牌传播做投放时,圈层往往只被当作一个渠道利用,而且谈起圈层大家也都是很泛的去指定某一类方向,但是具体到圈层的细分特点,如何更好的在圈层内做内容传播和舆论引导,往往找不准方向。 说白了,像这种投放品牌供应商们基本上都是找几个KOL简单投一投,然后以自以为很了解圈层的表达方式去硬尬,最终的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 其实要搞明白圈层无非四个点:文化载体、表达体系、交流场域和权力体系。 文化载体这一点通常指抽象概念转化为特定的风格/行为/物品,比如美术分平面、插画等类别,插画又分儿插、美漫、Q版、原画等风格。 表达体系就是圈层的语言系统、视觉符号系统等,这里最有代表性的非饭圈和二次元莫属了,一个是以Idol偶像为话语体系,一个以视觉风格和人设为核心沟通体系。
02 寻找群像共鸣
针对单一圈层的核心渗透策略品牌要做的就是入场,然后深耕。比如前段时间世界杯,像很多啤酒品牌在做内容做传播的时候,都只会安利深夜看世界杯的时候,这些啤酒与零食陪你一起尽兴,这种的传播其实还是在场边鼓掌的情况,没能更深一步的去参与去互动。 最简单的案例,前几年“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这种,其实就算是一种深度互动,因为它在潜意识层面引导用户去“赌球”。 还有一种方向,就是针对球员或分析赛事的角度,如果品牌能做到如此深度,赢得球迷粉丝的认可也不在话下。 当然,如果是品牌想要跨圈层传播,内容太垂直的话其实就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除非是社会新闻向的事件,但是这种事件于品牌而言又太敏感,所以跨圈层的内容必然是要以大众为基底的。 而圈层的作用就是在大众共鸣之下找到圈层的讨论点,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但同样都是针对同样的事件,所谓和而不同,这也是其中的一种解读。 相比于单纯的做大众内容的事件,要么硬投放去制造曝光,要么用PR稿来往外渗透,“和而不同”的理念其实是一种升维思路,在大事件上“和”,不同的圈层制造“不同”观点,然后引爆舆论场,向大众渗透。 比如快手的《可爱中国》,这其中的内容方向基本上也是具有大众群像共鸣的普适性话题,所以想要实现所谓的破圈,不论内容上还是传播上,能达成“和而不同”最终效果都会不错。
03 圈层与圈层间产生联系
除了在大的主题上寻找群像共鸣,和圈层引导表达不同的观点,那圈层与圈层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共识或差异,去帮助品牌更好的整合呢? 前面我们说了,文化载体与表达体系是内核,渠道和KOL是外在流量的引信,所以圈层之间文化调性或者场景的契合也是其相关的核心连接点。 因为圈层用户本身是具有复杂性的,他们可以是参与式消费者,也是拥有超越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参与公共实务、公共表达的公众。 而当文化载体或场景都变得与他们相关时,两个圈层也就产生了相应的联系,简单点说,就是寻找两个圈层的共同点,可以是文化相关性或者是应用场景的相关性。 比如同样是社区,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圈层,这其中的相关性可能包含社区制度、社区服务等等,于品牌而言,充分利用好像新潮传媒等的聚焦社区的线下梯媒,也可以增强这种圈层间的相关性,让传播内容成为社群舆论的谈资。 还有一种角度是PK向,当然这种不是撕逼骂战的路子,而是纯PK向的策略,比如当年肯德基广告邀请两个当红小生陈坤、柯震东,打出“谁能代表肯德基”的噱头,两人分别代表原味鸡和脆皮鸡,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让两位明星粉丝互动起来。 毕竟圈层间除了合作,PK向的方向也是一种思路,而且如果噱头够大的话,是很有可能带出圈的。 第三个思路其实就是基于同一事件的粉丝二创,可以是圈层间的互动话题,可以是圈外的话题,但真正传播起来的是圈层用户的内容再创造。 这个最经典的当属最近的蜜雪冰城和屈臣氏热爱105度的蒸馏水了,虽然这两个多少有点玄学意味,但于圈层之间的渗透传播不乏一种好思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