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催泪亲子短片《Alike》讲述了什么故事?

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中放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如果将父亲这个角色定义为工种,那就意味着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品质,也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

可很多时候,人们记得父亲的权威和付出更多,多到忘记了“父亲”这个角色最原始的颜色:爱。

西班牙短片《Alike》在8分钟的时间里,用常规线性叙事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浮世绘:

父子二人从颜色各异到失去颜色,再到找回各自的颜色,最后挣脱了常规的枷锁,孩子也没有成为父亲的“复制粘贴”。

每个孩子,都曾是爱笑的天使

短片一开始,出现在画面中的就是空旷的场景+厚厚一摞印着“学校”字样的书籍。父亲拿起书包,将一本一本又一本书放进去。书包被撑得越来越大,却在收口之后变得很小很小。

书很多、书包很重,书包却变得很小,这在道具比例处理上并非完全是为了迎合孩子的身高,更多是为了影射很多家长的“自以为”:以为书不多、以为包不重、以为那些超负荷的学业,孩子承受得起。

第一次收拾书包的时候,孩子在父亲身边撒欢地跑着、笑着,虽然在背上书包那一刻被压得坐了个屁墩儿,但还是飞快站起来跑出门去。

孩子对即将要面对什么没有概念,而父亲也没觉得孩子要走的这条路有什么问题。毕竟,很多年前的他,就是这样过来、这样长大的。

等到出门以后,画面中单调的颜色和中规中矩的建筑排序,以及有条不紊的行车轨迹,都在暗示着:这是一个规律到极致的城市,以至于每个人、每件事、每幢建筑都不会出错。

这时,一抹亮丽而又颇显不和谐的颜色出现在画面中:一棵长满红色叶子的树+一把歪歪扭扭的长椅+一个拉着小提琴的人,还有那片横在马路中间的绿洲。

蓝色的父亲和黄色的孩子路过这里,孩子被琴者美妙的姿态以及乐器发出的声音所吸引。可惜,孩子还没站稳就被父亲拎走了——因为,他要背着书包去上学了。

可那时的孩子,对“欣赏音乐被打断”这件事并不以为意,还是会和父亲笑着说再见。

哪怕在课堂上画的红树绿地琴者被老师抽走,并要求他规规矩矩地写下ABCD,孩子还是笑着拿起笔“照办”——ABCD写了,只是满满一纸的象形文字。

从父亲由惨白色变回蓝色就可以看出,孩子的爱、快乐和拥抱对他来说很重要。但他还是会在看见孩子五颜六色的“大作”时皱起眉头。

因为那时父亲的心里,“规矩”才是第一标准。

孩子的情绪从来都会被感知到,不同的只是父母是否愿意去正视

短片《Alike》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亲子之间的联系用颜色进行了具象化处理。

  • 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蓝色的;
  • 坐到工位上,就变成了惨白色;
  • 看见孩子并得到拥抱后,又会变回蓝色。

直到有一天,父亲在得到孩子的拥抱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变回蓝色,对于当事者和观众来说,这件事都再明显不过:孩子不快乐了。

虽然在父亲恐慌地紧紧抱住孩子后,孩子露出了短暂的笑容。但笑容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无尽落寞的眼神和微微皱起的眉头。

从那开始,孩子再也不会在父亲收拾书包的时候在旁边跑来跑去,而是第一时间站在父亲身边向后伸出双臂,等待父亲将书包给自己背上。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那句“越懂事,越让人心疼”。毕竟,每个人都曾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光,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因为哪一件事,就变得小心翼翼、收起真实的自我,去做一个和身边所有人都一样的存在。

孩子终于没有了给父亲拥抱的心思和力气,而是“完成任务”一样地将那张规规矩矩写满ABCD的纸有气无力地交给父亲。

可当再次在路口看见树下的琴者时,孩子还是会站在那里听一听,听听那曾经让自己心动不已的旋律,也想想那个曾经欢脱随性的自己。

这时,孩子像天使展开翅膀一样将自己的双臂伸展开来,下一秒出现在画面里的,是父亲再一次将书包放在他的身上。

孩子终于放弃了抵抗,那对本可以飞翔的翅膀,被硬生生地剪掉了。

父亲也终于翻开那张中规中矩的ABCD,又翻看前面孩子那满满一页天真烂漫的象形文字。

为此,父亲陷入了深思。

因为深爱你,所以把翅膀还给你

说到底,父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孩子开心最初让他背上书包,也是因为这样做是“稳妥一生”最保险的路线和做法,没有之一。

可父亲不想看到:在未来还毫无头绪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笑容,连带着自己也失去了颜色。

于是在故事的最后,父亲将那张最初的“树下琴者”还给了孩子,并带着孩子一起去到路口绿洲,重温那动人的旋律和身影。

但是,那片绿洲上没有了琴者的身影,孩子眼睛里好不容易重新点燃的光芒也逐渐黯淡下去。

于是父亲走上绿洲,放下公文包,佯装手握小提琴,为孩子用爱谱写了一首奏鸣曲。

这一次,还没等孩子走上前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父亲就恢复了从前的蓝色。

故事到这里也给出了一个又现实又扎心的答案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也是有条件的。不光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孩子对父母亦是如此。

如果不能让孩子飞,还要剪掉翅膀、拖着后腿,孩子只能抱歉地对父母说一句:对不起,爱不动您。

在故事的最后,孩子跳进了父亲的怀抱,周围的背景尽数消失,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他们二人、以及那跨越世俗、规矩和成见的、与生俱来的爱。

而再次出现的Alike单词中,蓝色的L和黄色的I,就像故事里的父亲和孩子,夹在成型的单词中间,自成一体、别具特色,却不并显得突兀。

故事的结局,早已暗藏伏笔

对于原本对上学学习这件事胸有成竹、对阻止孩子听小提琴理直气壮的父亲,工作的时候并不开心

他背着一公文包的文件刚在工位上坐稳,桌子上就又多了两大摞厚厚的“待处理”。

工作的时候从无笑容,如果侥幸在晚上7点下班前处理完工作,父亲会搂着包掐表等打卡。如果在下班时候工作并没有做完,他还是会拎着包就离开公司。

这段情节不光表现出父亲心思不在工作上,也从侧面反映出重复机械的工作毫无意义、做不做都行。

而一次平行蒙太奇外加一次同场景复制,无一不再暗示着:如果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变成父亲的“复制品”将父亲索然无味、岁岁年年一个样的人生完完全全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人生轨迹里。

还有一个很细思极恐的细节在这部短片里:母亲身份的缺失。

整部电影里,不光是父子贯穿全本,连背景中都没有出现一个女人。女人哪里去了?

对于一直重点突出女性群体的西班牙电影作品来说,实属少见。

但在看完整部短片后,会发现:缺失=另一种圆满。

对于孩子的成全、对于找到亲子关系的出口,从来都不是母亲自己的事,也不是必须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个故事在亲子的基础上,也有着“性别责任制”这一隐藏观点。

故而为何说“故事的结局早有伏笔”?因为这是一个既要倡导“不剪断孩子翅膀”,也要暗示“男人、父亲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故事。所以结局,必须也一定是正向且圆满的。

最后想说: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者,冥冥之中已有那么多成型的规律和道路等着我们去循蹈。如果可以,中间这段就尽量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颜色吧如果可以,为人父母者,也请多给孩子一些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买糖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赏
投稿

阅文集团占网文一半天下,为何还是难尝甜头?

2022-8-9 17:27:47

投稿

周鸿祎否认 360 不能卸载,只是为了预防黑客

2022-8-10 17:07:36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