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能科技是新能源软包动力电池【1】连续四年第一的龙头公司,产品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电芯、模组及电池包。202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第一股”。
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Keith、YU WANG(王瑀)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资深科学家,持股11.58%、11.10%。王瑀担任过 NEC Moli Energy (Canada) Ltd.【2】研发科学家和 PolyStor Corporation【3】研发部总监、电芯总设计师;Keith担任过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4】科学家和PolyStor Corporation 研发高级总监及科学家,现任孚能科技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长。

2002年YU WANG和Keith共同创立美国孚能,2009年在江西赣州成立孚能科技。2011年以来向全球豪华电动摩托车Zero【4】供应动力电池,并先后实现185Wh/kg-285Wh/kg动力电池产业化;2018年与戴姆勒【5】签订140GWh动力电池供货合同,进入高端动力电池供应商序列。科创板上市后融资32亿元引入戴姆勒为战略股东,持股3%。
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方形电池50.57GWh,占比80%;圆柱电池8.33GWh,占比13%;软包电池3.95GWh,占比6%。中国市场软包电池占比小,海外软包企业LG【6】、SKI【7】已在大众、奥迪、奔驰、通用、现代、福特配套多款主流车型,2020年欧洲最畅销20款新能源乘用车中,有15款搭载软包动力电池。

孚能科技业务包括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产品电池包、模组、电芯收入2.89亿元、5.47亿元、7512万元,占收入81.39%,市场份额20%。现有量产三元软包单体电芯能量密度最高为285Wh/kg,计划未来提升至350Wh/kg。
研发团队967人,博士40人,硕士267人,研发投入3.72亿,占收入33.21%。它与国际顶尖科研院所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巴斯夫【8】、杜邦【9】、3M【10】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专家包括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顶尖专家Michael M. Thackeray、Jeff Dahn。

电芯研发有材料开发、电芯开发和工艺开发三个核心方向。
材料开发以新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11】、高锰低镍无钴高电压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高电压稳定及长寿命电解液、新型热稳定性高隔膜纸为主,部分材料进入产业化阶段;
电芯开发双轨并行,一是高镍三元高性能、长寿命、快充体系的电芯,二是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低钴低镍三元低成本体系电芯。部分电芯产品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工艺开发围绕半固态、固态电池,半固态凝胶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针对4.3V、4.35V及LFP体系的电芯平台进行电芯试制或DV测试,及无钴化正极材料、凝胶隔膜工艺、590尺寸电芯平台;
系统研发方面:自主研发的广汽 Aion V 系列中高配车型、开沃项目产品,部分量产;
电池管理系统研发方面:基于国标 QC/T-897 要求的第一代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量产,完成基于新国标 GB/T-38611 要求的第二代电池管理系统开发。
孚能科技有赣州和镇江两个基地,产能13GWh,赣州基地5GWh,镇江基地一期8GWh。镇江基地规划三期,产能共24GWh,二期8GWh处于安装调试阶段,三期 8GWh尚在基建期。
另在德国 Saxony-Anhalt region新建产能16GWh为戴姆勒供应电芯;与吉利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设合资公司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产能120GWh,协议确定2021年开工建设不少于20GWh,并锁定吉利科技长期电池订单。

下游核心客户有戴姆勒、北京奔驰【12】、一汽【13】、东风【14】、长安【15】、北汽【16】、广汽【17】、上汽【18】、长城【19】、吉利【20】、江铃【21】。
孚能科技可比公司有松下【22】、LGC、SDI【23】、SKI、宁德时代【24】、比亚迪【25】、国轩高科【26】,同类软包电池可比公司是捷威动力【27】、亿纬锂能【28】、多氟多【2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