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为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据悉,AI影像产品行业壁垒极高,也是AI医疗较热门的赛道之一,鹰瞳科技又是凭借哪些优势在其中脱颖而出呢?
图片来源:鹰瞳科技
香港发售股份公开认购超6倍
11月4日,鹰瞳科技公告显示,公司发行2226.72万股,最终发售价已确定为每股75.1港元,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5.66亿港元,每手100股。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提呈发售的香港发售股份已获充分超额认购,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的香港发售股份总数222.68万股的约6.18倍。香港公开发售项下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222.68万股发售股份,占全球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0%。
国际发售项下初步提呈的发售股份已获适度超额认购,相当于国际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发售股份总数的约2.9倍。国际发售项下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2004.04万股H股,占全球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发售股份的约90%,假设超额配售权获行使前。
基于每股75.1港元的发售价,根据基石投资协议,CloudAlpha、广发基金、常春藤、Lake BleuPrime、LAV、LMR、OrbiMed及(viii) WT合共认购719.87万股发售股份,合共占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公司已发行股本约7.0%及全球发售项下的发售股份数目约32.3%,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
公开资料显示,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1.0)是国内仅有的三款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SaMD之一。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营收分别为3041.5万元、4767.2万元、4947.7万元,这意味着鹰瞳科技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已经超过去年,足以体现其业务发展迅猛。
香港市场采用市场化询价制度进行新股定价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从历史数据来看,港股新股首日平均涨幅在5%~25%之间。但今年以来,医药生物新股屡屡破发,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打新玩家对该板块的公司有些谨慎。
而鹰瞳科技在大健康场景已完成较大范围的覆盖,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企业本身也具有多重优势。
鹰瞳科技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鹰瞳科技具有算法优势,无论是算法性能、算法设计还是兼容性方面都具有全国领先的优势。其次,鹰瞳科技已建立全球规模领先的视网膜影像数据库,包含了370万张真实用户的视网膜影像,并且未来还将不断增加,既保证了AI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库本身也有很大的学术和商业价值。另外,鹰瞳科技的产品管线不仅覆盖多病种诊断,并且已覆盖疾病早期预防,还可适用于医疗和大健康等多种应用场景,有利于其商业化进程的推进。
直击临床医疗痛点和难点
六七年前,人工智能像是互联网的“野蛮人”冲入医疗行业,但直到最近两年才迎来转折期,究其原因,与行业从“应用落地”步入到“商业化”有关。由于诸多原因,技术在其中很重要,医疗AI在落地时往往会面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过于集中等挑战。
特别是很多重大慢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加上检测流程复杂,医生资源匮乏,往往难以被发现,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行业也一直在摸索,究竟如何才能让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擦出火花,真正在临床端帮助医疗机构解决当下的诊疗痛点和难点。
去年开始,行业意识到医疗影像AI产品的逐步渗透,正逐渐发展成不可替代的诊断方法。
鹰瞳科技的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 (1.0),就是这样一种基于临床需求深挖医疗价值的医疗AI产品。作为一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SaMD),Airdoc-AIFUNDUS (1.0)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同类产品中率先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医疗器械。
Airdoc-AIFUNDUS (1.0)首先解决的是每位影像科医生面临的诊疗效率问题。
在没有医疗AI的辅助前,影像科医生需要用肉眼和经验识别检查片,来找出病变点,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周的工作量在5万张以上,有些甚至达到10万张。在AI的加持下,眼底筛查不再是“排队两小时,看病5分钟”,就医体验、效率都得到提高。
图片来源:鹰瞳科技
招股书显示,Airdoc-AIFUNDUS的工作流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视网膜影像采集、影像质量控制以及影像分析及分类。分析完成后,将生成带有视网膜影像、检查结果、疾病进展及转诊建议的报告。临床中,医生可在提供诊断及医疗建议时参考这类报告,也可参考该报告,决定是否有必要转诊至其他科室(如眼科)进行复诊。
Airdoc-AIFUNDUS (1.0)其次解决的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临床痛点。由于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因为设备、人员不足而无法满足临床检测需求,导致一些患者出现漏诊、误诊。尤其是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影像学诊断人才资源更为紧缺,不少患者往往要到几十甚至百公里外的大城市才能完成检查。
鹰瞳科技的定位是做每个人用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只有大专家才能用得着的人工智能,所以影像AI产品要有院外的基层和大健康场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这一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鹰瞳科技针对不同型号相机的成像特征,解决了算法模型在不同相机上的泛化问题,适配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相机,能够应用在乡村卫生院、社区诊所、药房甚至是企业诊所等机构。
目前,Airdoc-AIFUNDUS (1.0)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2021年上半年收入达3908.7万元,同比增长556%,增长强劲,占总营收比例的86.1%;硬设备的销售收入也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600万元,接近2020年全年营收的两倍。
据介绍,去年鹰瞳科技Airdoc产品共检测了200多万人次,其中临床科室和体检等医疗机构的贡献最大。今年的目标检测量是1000万人次。
千亿赛道下医疗AI开启新周期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加速传统行业的变革融合,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的探索辅助未来医学发展,是提升人类医疗健康水平的重点。2021年7月1日发布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的建设任务提到: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术语规范以及数据的整合管理,建设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多种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AI医疗的研究重心逐渐向医疗影像、语音辅助诊断等新兴技术靠拢,AI与临床医疗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
图片来源:鹰瞳科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人民币3亿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币923亿元,CAGR为76.7%。按场景分类,分别为医疗机构和大健康场景,两者的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分别达到423亿元和500亿元,CAGR将分别为65.9%和102.7%。
对医疗AI公司来说,能研发出多少解决临床医疗痛点的医疗AI产品、能撬动多少医院资源、接近多少医疗数据,决定着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中国医疗AI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正如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所说,鹰瞳科技去年只服务了200多万的中国人,占全中国人口的千分之二,这还是非常小的比例,接下来要把这个比例努力提升到百分之二、十分之二。他创业的唯一目标是让“医疗AI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司虽然成长得很快,但真正的发力还在后面,只有真正到了一定的体量之后,才能彰显出企业的长期价值和设立的社会意义,他要在医疗AI赛道长跑50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aijiseo@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